1. 當前位置:首頁 >> 新聞資訊
        曾被損壞的全國最大仿古木船修復成功

        這兩年,”東海人文紀行”欄目,曾關注過一條船,它是全國最大的仿古木質福船,造船技藝已傳承了25代人,前年秋天,記者登上這艘古船,做過深度探訪,但去年2月4日,福建寧德橫嶼碼頭,這條船失火損壞,全國最大仿古木福船失火,造船技藝已傳了25代。一年過去了,古船怎么樣了?1月30日,寧德傳來好消息,古船已修復,樣子比原來更精致氣派,看看最新的圖片,它依然停在老地方,還是老技藝,延續著劉氏家族的“血脈”——

        1548922835206_5c52afd3159bb82a0fccc9e7.jpg

        1.jpg

        1.jpg

        1.jpg

        【浙江新聞+】


        福船上,有泰坦尼克號沒學到家的技術

        4個月,行走不息,展望不止

        “飛飛鷗鷺陂塘綠,郁郁桑麻風露香?!?/p>

        在福建寧德寫下這行詩句的,是曾經住在杭州孩兒巷的南宋詩人陸游。

       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(1158),34歲的陸游收到一紙調令,從家鄉浙江紹興南下,水陸兼程,途經瑞安、平陽及三都澳海域,赴任福建寧德縣主簿。

        在寧德,陸游見到“其高摩天”的雙巖嶺、白鶴嶺,也體驗到飛鸞渡的“濤浪洶涌,蛟鱗出沒?!敝钡?1歲,他仍然作詩回憶那里的人,那里的山水、牡蠣、荔枝。

        由浙至閩,當然不僅陸游一人。

        455年前的夏天,在寧德橫嶼島,戚繼光率眾經歷了一場大捷。

        那年,34歲的他,剛調到浙江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)8月,戚繼光至福建寧德,涉海進攻橫嶼島倭寇老巢。

        由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攜手錢江晚報共同推出“東海人文紀行”走進寧德?;厮輾v史或踏入寧德的當下,與海洋以及舟船相關的往事與現實,一一展開。

        浙江的舟船文化有8000多年歷史,它與福建的舟船文化,是中國傳統舟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舟山、寧波一帶聞名的“綠眉毛”,在福建被叫作“烏艚船”。

        自寧波、舟山、臺州、溫州、寧德,沿東海而行,我們發現,“干在實處,走在前列,勇立潮頭”的浙江精神,并未止步于浙江,它隨著無數浙江人的逐浪而行,成為每一個中國人都該擁有的開拓精神。

        “東海人文紀行”歷時4個月的行走,暫告一個段落,但對于海洋以及海洋所面向的未來的展望,卻沒有結束。

        再過幾天,2018年將到來,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。未來的篇章如何開啟,這一路的行走中,在勇立潮頭的故事中,我們找到了答案。



        1.jpg

        漳灣打造的仿古大福船 周海斌 提供



       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漳灣鎮東側十多公里外,風開始大了起來,手機定位顯示:橫嶼島。一艘紅色仿古大福船,??吭诤_?。

        寧德,地處長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及臺灣省三大經濟區的中間位置,獨具“北承南聯、西進東出”的區位優勢。

        福船,是福建、浙江沿海一帶尖底海船的統稱,與沙船、廣船并稱為我國古代的三大船型。在明朝中葉以后,因為倭亂,福船被改造成了各式的戰船。

        那艘紅色仿古大福船所在,是寧德蕉城區漳灣鎮,緊靠世界良港三都澳,依山面海,盛產造船所需的樟木、松木等木材。

        戚繼光或許不會想到,在橫嶼大捷中發揮至關作用的漳灣福船,455年后,在漳灣人的手中——還是在老地方,煥發新春。

        【巨大的仿古船,來自一個承諾】

        走進漳灣岐后路中國福船文化展示中心(寧德漳灣館),可以見到漳灣福船制造的詳細過程,以及另一個熟悉的名字:鄭和。

        明永樂五年(1407),鄭和乘坐九張帆大船航海至寧德。

        講解員說,戚家軍利用不同類型的福船戰斗性能,編著了一套嚴密的海戰戰法,從而屢敗倭船,其實,正是繼承了他的前輩——鄭和七下西洋,將福船與海防緊密結合的典范。

       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,途經太平洋、印度洋、波斯灣和東非沿岸等深水海域,都選擇尖底、吃水深、長寬比小,穩定性能好的福船船型,而他所征調的福船中,有三分之一在漳灣的福船廠生產。



        1.jpg

        馬六甲鄭和文化館展出的鄭和下西洋船隊模擬圖 曹健/攝



        眼前的這艘仿古大福船,首部尖,尾部寬,兩頭上翹,首尾高昂,總長43.8米,船寬12米。

        中國傳統帆船保護與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海赟舉了一個例子,世界上著名的瑞典“哥德堡號”仿古船曾到訪中國,但是寧德人的福船,長、寬均已經超過了它,成為目前世界上可用于實際航海長寬最大的仿古木帆船。

        2016年1月12日,大福船正式開建,10月18日,下水。寧德攝影家協會的柳明格說,平時,它也會開到三都澳的海洋牧場,做旅游展示。

        2010年,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《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》。執著的漳灣人,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諾,由代表性傳承人帶徒建造仿古福船。它將響應建設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的號召,成為流動展覽展示船。

        【水密隔艙技術,被其他國家借鑒】

        水密隔艙是一個造船業的專有名詞。

        在展示館,我們看到了它的核心技術:以樟木、松木、杉木為主要材料,采用榫接,捻縫等核心技藝,安裝隔艙板,使艙與艙之間相互獨立,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結構形式。如果一艙受到損壞,其他艙不致進水,既保證了船只和貨物的安全,又便于修復,還增強了船體抗側向水壓的能力。

        “這是桐油灰和麻絲,船板和船板之間有縫,就用這個填充。印度人用繩子綁著填充,但漏水;歐洲人用柏油水密,一旦著火,燒得特別快?!敝芎1笳f。

        這項復雜的技藝,是中國造船工匠對世界船舶制造的重大貢獻。福船采用的水密隔艙結構,很早就受到國外的贊賞。

        1795年,英國海軍總工程師塞繆爾·本瑟姆,第一次采用中國人首創的水密隔艙技術建造新型軍艦。他在論文中說,他所造的船“有增加強度的隔板,可以保護船只,免得進水而沉沒,正像現在中國人做的那樣”。

        從此,中國先進的水密隔艙結構,逐漸被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藝所吸取,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重要的結構形式。

        1912年沉沒的泰坦尼克號,也建有水密隔艙。但為什么還是沉了?



        1.jpg

        電影中的泰坦尼克號



        它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墻分為16個水密隔艙,但這些水密隔艙并沒有延伸得很高。

        聽起來有點專業,周海斌解釋了一下,也就是說,泰坦尼克的水密隔艙沒有學到位,沒能充分隔水,當前五個隔水艙進水后,就迅速向后面漫延。雖然如此,不完備的水密隔艙還是為泰坦尼克號多爭取了2小時40分鐘,使700多人幸免于難。

        (原標題《失火被損壞,這條全國最大的仿古木船修復成功》。編輯毛玫菁)


        上一篇: 楚風木船蕩漾在央視《走遍中國》       下一篇: 春水碧于天,畫船聽雨眠的詩意棲居 — 富春江畔的船屋       [返回]